黄金饰品 购买时关注永久标识 以旧换新关注折旧费用
中国消费者报杭州讯(记者郑铁峰)日前,黄金换新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一消费者通过以旧换新的饰品时关识旧方式,在老凤祥黄金饰品专柜购买了足金戒指和耳钉。购买关注后来,注永折旧戒指在佩戴过程中出现问题,久标需要点焊,费用消费者将所购商品拿到了该销售点,黄金换新点焊师傅却表示该戒指不属于他们店铺商品,饰品时关识旧不予修理。购买关注消费者询问才得知,注永折旧商家所售黄金饰品均刻有品牌印记 ,久标而她所购的费用戒指和耳钉上没有印记
另一消费者李女士也反映,其于今年2月28日在老凤祥黄金饰品专柜用黄金抵扣的黄金换新方式,购买了一只黄金手镯,饰品时关识旧另加付了1万元,购买关注后来发现手镯上也没有相关品牌LOGO印记。
那么,黄金饰品必须要有印记才能出售吗?为此,鄞州区消保委进行调查后发现,答案是肯定的。
印记是打印或刻印在贵金属饰品上的永久性标识,合格的黄金饰品应当有完整而清晰的印记,它是身份的认证。黄金饰品属于贵金属饰品中的一类,目前针对国内销售的贵金属饰品、珠宝玉石饰品、仿真饰品,国家出台了两个标准,分别是GB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和GB/T31912-2015。上述标准规定贵金属饰品、贵金属覆盖层饰品应包含印记,贵金属饰品的印记应符合GB11887的规定,标注下列内容:a)厂家代号,应为经备案的厂家代号或依法注册的商标或品牌名称;b)贵金属材料及纯度;c)钻石镶嵌饰品钻石的质量(主钻石质量大于0.10ct时),例如:0.32ct的钻石印记标注为D0.32或D0.32ct。
对于贵金属饰品的印记要求,应当符合国标规定:印记内容完整、清晰、正确,打印在易于观察的位置;当饰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单独佩戴的单体组成时,其印记应分别标注;当贵金属饰品主体和配件的纯度不一致时,其印记应当分别标注;当采用不同材料或不同纯度的贵金制作饰品时,材料或纯度应分别标注;单件贵金属饰品质量小于0.50g或难以打印的,印记内容可按照钻石质量、厂家代号、纯度、材料的顺序逐一免除。免除的相关内容应在标签上标注。
资料图片
鄞州区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印记虽小,但不可不标。消费者在购买贵金属饰品时,务必要关注饰品上的印记,明确身份,质量才能有所保证,售后服务才有保障。
另外,很多消费者还比较关心黄金饰品标价问题。目前,金店内的黄金饰品分为“按克计价”和“按标签计价”两种:按标签计价类金饰即俗称的“一口价黄金饰品”,一般不以重量为单位进行销售,只标明销售价格,因其样式新颖,做工精致,看起来有质感而深受年轻人的喜欢,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含金克数并不一定高。按标签计价类的黄金饰品手工费、创意设计费占了很大比例,每克售价明显比按克计价的黄金要高。当前黄金行业普遍存在20%左右的折旧费用,如果热衷于以旧换新的消费者,要审慎认清行情购买黄金珠宝饰品。
责任编辑:游婕
- [2025-09-06 02:06] 过去25年黄金投资回报分析,美元与人民币各是多少?
- [2025-09-06 01:50] 广东首个“农机”主题农业经理人培训班开班
- [2025-09-06 01:45] 地道溪口卤鹅!首届潮州卤鹅文化周“优秀卤鹅店”参展
- [2025-09-06 01:44] 清远农一代公司;咸香鸡香飘北京路商圈
- [2025-09-06 01:43] 安徽省高招普通本科批次录取结束
- [2025-09-06 01:42] 快评|从要素加法到价值乘法,铺就“百亿产业”进阶路
- [2025-09-06 01:39] 湖南举办消费维权知识抢答赛
- [2025-09-06 01:20] 南农晨读丨绿意冬蔬 一口清甜
- [2025-09-06 01:16] 精准到毫米级!中联重科起重机成功吊装国内最大抽水蓄能机组座环
- [2025-09-06 01:15] 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智能门锁团体标准
- [2025-09-06 01:10] 消费者买保险疑被误导 消保委助力全额退费
- [2025-09-06 00:56]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竹乡团队融媒赋能“百千万工程”高速发展
- [2025-09-06 00:37] 广东林业科技赋能澳门山林修复 筑牢大湾区西部生态屏障
- [2025-09-06 00:28] 山东省消协发布“小饭桌”选择指南
- [2025-09-06 00:24] 来兰花小镇走花路、探村趣!四会兰花嘉年华定向体验报名中!
- [2025-09-06 00:18] 来南雄,赴秋日最后一场约会
- [2025-09-06 00:01] 狮子洋通道与广中江高速衔接段项目开工
- [2025-09-06 00:01] 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智能门锁团体标准
- [2025-09-05 23:37] 早安!粤建镇粤美
- [2025-09-05 23:34] 浙江省绍兴市消保委提醒:警惕研学旅行中的“陷阱”